新闻动态
- 发布日期:2025-04-16 00:31 点击次数:119
一.战前形势
中原方面,由于晋国在上次召陵之会(也就是前文蔡侯求助诸侯而晋国离去之事)而失信于诸侯,同时自身内政混乱,难以争霸。齐国乘晋国之衰颓而起争霸之事,于是中原互相混战,吞并乱斗的状态。
淮河流域,吴国击败楚国后声名远扬,楚国不甘于失败再攻吴国未果,楚国已经落于吴国。而越国先是在吴国破楚入郢之时,进攻吴都;后来在公元前496年槜李之战大败吴军,吴王阖闾伤重而亡。吴国国势兴起,越国也快速发展,两国地理密切,战事必然会发生。
二.两国政情之比较
吴国破楚入郢后威震一方而为完成吴国霸业,伍子胥认为先解除后顾之忧即消灭越国,尤其是在槜李之战战败后。但吴王阖闾病重而亡,吴王夫差好大喜功,伯嚭乘机争权,影响伍子胥的灭越之策。
越国虽然文化较为落后发展比较晚,但是其人口丰富,发展冶铁,发展航业,逐渐兴起。晋为制楚而联吴,楚为制吴而联越,所以楚国助越国发展。越王得范蠡、文种之辅佐,文种长于政事,治理百姓,范蠡善于治理军旅有谋略,越国随即快速兴起。
展开剩余77%吴越两国地理形势
三.吴越争霸方略。
吴国的方略的本来定的先灭越国,后霸中原。然而伯嚭为了争权未执行伍子胥的灭越之策,因夫差好高骛远劝其速进中原,导致失去灭越时机。
越国由于实力较吴国实为弱小,需从长计议,徐徐图之。首先卑躬屈膝以使吴,降低自身威胁性并使吴王不戒备。其次利用吴王好大喜功的特点,劝其北进中原,转移注意力。接着利用伯嚭和伍子胥矛盾,设法使伍子胥远离权力中心。最后联系齐晋获得外在支持,然后等待吴国军队远出或遭遇天灾而攻之。
四.第一阶段——吴破越
由于吴王阖闾因越而亡,吴王夫差一直铭记于心,日日练兵准备伐吴。而越王勾践听闻后打算先发制人,范蠡认为时机未到但勾践决定已定。公元前494年,与吴军战于夫椒而被吴军打败。伍子胥以越吴不能相存且中原之地战而胜之不能居越之地胜可居之言建议灭吴,文种等人贿赂伯嚭,使其改变吴王主意,遂改为越王师风吴王左右。
越王于吴国三年而返,吸收经验教训。范蠡劝勾践宽容坚韧、奖励生产充实国力和繁殖人口充裕兵源来兴越;整政治军,强调纪律,进退有度;尊贤厚士,招揽贤才收揽人心。越国以此计策厚积而薄发,充实基业,以待时机。
五.第二阶段——越灭吴
越国积攒一定基业后,谋划伐吴之策。以接亲亲楚附晋并导吴北争中原。吴王夫差也因其好大喜功积极进入中原,伐齐服晋,征讨中原,谋求霸主。各诸侯于黄池会盟尊吴王为霸主。越国乘吴国军队外出,且与中原会盟,进攻吴都焚姑苏台,吴军班师后虽阳和但阴以备战。
进攻吴都
公元前478年吴国饥荒,忧烦连年战事吴国民众疲惫,越国趁机进攻,笠泽之战爆发。行军期间越王勾践强调军心以及纪律,立威于军前,又告知军中若家里无人照看,可派归一人,收人心而固决心。越军渡江夜袭,吴国大乱而溃。
笠泽之战
越国筑越城于吴都,消耗吴军势在灭吴。公元前475年,越国大举进发,吴王连夜突围至姑苏山,难以抵抗便想求和于越。来回派遣使者,每一次辞越卑而礼越恭,越王不忍但范蠡坚持灭吴之策。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自杀于姑苏山。
围吴都
六.战后局势
越王勾践灭吴后得吴地,中原诸侯尊以霸王之名。齐晋互相征伐卫国之地,为土地吞并战争。晋王想伐四卿未果反而身死,晋政归于赵魏韩,为三晋时期。春秋时代也随之马上落幕。
道听兔说
吴越两国的国君其实没有什么差距,而胜负却不是一开始更有优势的吴国,其原因就在于贤才的听与不听。吴王夫差前面有多少次机会灭掉越国,伍子胥又有多少次谏言,但吴王选择不听;勾践坚持范蠡等人所言国策,忍辱负重仍不改方略,这两国的国势就悄然发生变化。
而两国的战术较量也十分好看。吴国现有孙武后接伍子胥,越国以范蠡治军,不相上下。伍子胥以先除心腹之患为基础,尤其是后来劝吴王灭越,对吴王所言中原之土胜之不能居其地,而越国之境占之可尽其利,实为卓见;范蠡“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坚忍之谋略实为高超。而其中两国作战十分符合孙子所言“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无论是利用伯嚭与之争权,还是卑躬屈膝以事吴等等都可以看到兵法思想的光芒。
知识补给
吴越两国战争时期,著名的典故就是卧薪尝胆,越王勾践怕自己忘记屈辱和使命而贪图享乐,所以尝苦胆睡木柴以警醒自己,最终“三千越甲可吞吴”成就霸业。
越王勾践剑
发布于:天津市